開闊的居家公共空間,拉近家人間的距離

雖然我老了,但我也想好好過生活

隨著年紀的變化,長者的行動力與反應力日漸衰退,在生活起居上也需家人的幫忙,居家安全疑慮也浮上檯面,唯有多注意小細節,從設計著手落實日常生活,才能為生活帶來舒適感與安全性,打造有善的老年生活。

1. 清爽的色調
長者對於顏色的辨識有時會產生混亂,在加上視力的退化,不適當的色彩不易長輩的情緒及病情控制。研究顯示失智者對於冷色光的辨識有困難,容易將白色看成黃色,青色(綠藍色、藍綠色)看成黑色,所以在色系上我們會傾向大地色系及暖色系為主。

2. 自然光的導入
根據調查,人如果長期處於昏暗的光線中,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。對於不健康的病患來說,日照更是重要的復健元素。曬太陽不僅能增加免疫力,同時能增加人體所需的維他命D,且平衡情緒,降低「日落症候群」。

註:「日落症候群」是一種行為的總稱,由於病患思考判斷力降低,對於外在環境的變換有時會產生陌生感及恐懼感。

4. 流暢的走道
長者體力機能的退化,有時會需使用輪椅及扶助器具,走道寬度要有90cm寬,且在走道上不要擺放物品,在這可一起考量收納功能,最好將收納櫃嵌進壁面,保留走道的完整性,也能避免櫃體突出的尖角。同時也建議,居家公共空間宜開放開闊,增加長者與家人相處互動的空間,有助於長者的情緒穩定。

5. 足夠的浴室空間
與住家其它空間相比,浴室空間有更多的細節須留意。首先是浴室的門寬最少要有90cm寬,不適用高低差設計或使用門檻,浴室內要有足夠的迴轉空間,可以同時容納兩人,方便照護者協助,且讓輪椅及助行器能自由進出移動。

浴室可採用「乾濕分離」,且淋浴間的門最好採用「拉門」或「外開式」,當意外發生時才不會造成救援的困難。預留安裝扶手的空間,在濕滑的環境中,扶手是最直接預防滑倒意外的發生。

6. 裝修與家具
地板材質不論是磁磚還是木地板,最好挑選帶「止滑功能」的為佳,兩者相比較,木地板的材質較軟,會比磁磚跟大理石更適合。在壁面及家具的部分,盡量避開尖銳的邊角,如無法改變,可使用「邊角防撞條/ 防撞海綿」保護,以免不小心發生碰撞。

7. 生活收納方面
長者行動不便,下櫃部分宜建議使用抽屜,避免層板需要蹲下搬起的動作。常用物品最好放置在腰部至手臂好取得的位置,上櫃高度避免過高,或可搭配「緩衝下拉籃/ 升降吊櫃」。

8. 智能家居
現今雖然有許多的智能家電、家居環控能為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性,但長輩在理解能力及記憶力上畢竟不如年輕人,建議選擇比較「直覺式的操控」,簡單化的產品,免得方便不成,變成使用上的困擾。

年長者的居家設計不難,只是需要多點溝通,更深入的瞭解,從安全環境著手,拉近家人共同生活的空間,就能打造大家心中嚮往的美好生活。

無障礙走道空間,結合側邊收納櫃。走道壁面掛畫,為空間添加活潑氣息。

↑ 寬敞的走道結合收納功能。

清爽的臥房色調,為家人帶來心靈上的減壓氛圍。

↑ 清爽的色調,臥房功能符合居住者的需求。

在規劃設計時預留醫療床的空間
預留陪伴的家人或照顧者的空間

↑ 預留醫療床的位置,照護者及家人的陪護空間

↑ 溫馨的色調點綴淡淡的綠意。

窗下臥榻,盡情享受太陽光

↑ 自然灑落的太陽光

窗下臥榻除了可以曬太陽,也是沉澱心情的好地方。

↑ 同住的家人,在夜晚時也會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寧靜空間。